黃金羅盤 



想想真是太瘋狂了,繼哈利波特之後,似乎再厚的小說也沒在怕,上禮拜五從網購好朋友博客來收到三本厚厚的黑暗元素三部曲翻譯小說,我簡直是置我的課業於不顧,經過這幾日不眠不休,今天凌晨兩點半總算把三本小說一氣呵成看完,看完第一個感想是:「原來我還是頗年輕的啊~」





好,搞笑的說完了,來講點正經的。國內只要提到奇幻「兒童」文學,都會不免拿來跟紅了十年的哈利波特做比較(雖然我覺得這些都哪能叫做兒童文學啊,兒童文學在我心裡還停留在湯姆叔叔的小屋,或是金銀島之類的),對於我來說,哈利波特像是一部布局了很久的偵探冒險小說,每一個環節都緊連著未來的所有事件;但這系列的黑暗元素三部曲─《黃金羅盤》、《奧秘匕首》、和《琥珀望遠鏡》,更像是奇幻冒險故事,筆下世界的瑰麗壯闊,也是難得一見的想像作品,主角跳躍在幾個平行卻不重疊的世界,最後跳脫童年時代,迎向長大。





這個故事還討論了一個高於萬物的存在─黑暗元素,書中稱為「塵」,他可以是西方宗教中的造物主,也可以是周易裡面講的「理」,總之,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冥冥之中,卻遵循著這個道理而生存,他推行著宇宙,就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或是四季運行的循序漸進,就像是萬物的老師,牽引著每個空間的正常運行。好玩的是,這些「塵」卻會為了生物的澎湃的情感所吸引,也因此在故事最後,主角成功的讓失序的世界,再度恢復平靜。





我也相當認同這個概念,儘管我不是教徒也沒有篤信宗教,但我認同這個世界有所謂的「真理」,讓所有的運行和事情的發生都有道理,祂可以是宗教裡面的造物主、上帝、阿拉、佛...但總之,祂存在著。也許哪天人類智慧洞開可以感受到祂也不一定,但希望不要是所謂的世界末日那天啊...





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作者Philip Pullman 在書裡面,惡狠狠的批判了所謂的宗教權威,他們否認「塵」是比造物主更高的存在,而用更大的力量箝制自由,殘忍、暴力、獨裁被隱身在所謂的「權威」底下,試想,從古至今的多少迫害都跟這些理由有關?非我族類即為異端,對於不熟知的事務,便視作邪惡,儘管平行世界的題材不是新梗(像是納尼亞傳奇),可是在不同的世界裡,讓主角跟讀者逐漸領會所謂的天堂涵義,藉此諷刺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是甚麼樣子,不著痕跡卻又赤裸裸的犀利批判,雖說只是個故事,卻讓人毛骨悚然。





此外,作者在書裡強調現世的天堂要努力爭取,而非教會流傳了幾千年的天堂,真正的天堂應該由所有萬物努力創造,並非看不見也摸不著,第三部在描寫主角進入冥界的時候,一個女人哭著說生前聽說可上天堂,沒想到死後卻來到一個極盡荒涼、安靜的恐怖城鎮,究竟天堂在甚麼地方?也因此書末出現了「天堂共和國」的名詞,由萬物自行建造的美好樂園,才是應該追尋的,就這點來說,讓這系列小說的格局放得更大、更廣,卻不艱澀。







另外,主人翁萊拉還有後來的威爾,是很典型的兒童冒險故事主角,勇敢、無懼、還有那麼一點超乎年齡的應對智慧,一步一步揭開秘密的同時,卻也明白現實的痛苦、傷心和無助,然後讓自己茁壯到能夠應付這一切,似乎在眾多兒童故事中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原型,萊拉、威爾亦如是,哈利波特亦如是,這幾年流行的暢銷奇幻小說《失物之書》或《失竊的孩子》也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身影。





我猜想寫這些故事的大人都很羨慕小孩,他們可以狡猾(故事中狡猾的程度往往超乎想像)、可以純潔、可以單純卻也可以偷偷的耍詐,這些或多或少反映了對童年的追憶,還有對成人世界的某些無奈,卻都在他們筆下化身為英雄的小孩身上彌補,果然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而我們往往最羨慕的也是這些孩子。





寫到這邊,就不免要抱不平一下,我是看了《黃金羅盤》的電影才去找書來看的,原因是我覺得電影根本演得不清不楚,人物的相遇敘事都太簡單,簡直把女主角萊拉變成桃太郎,隨便講一講就有一堆夥伴加入她的行列,電影也沒有好好交代所餵的「塵」、「精靈」(有點像是自己的靈魂所幻化的守護神,是性靈的一部分)或是平行世界的概念,就連黃金羅盤本身的解讀方式也是個錯誤,但這一切只能說,電影只有短短的那幾個小時,要拍出書裡的格局真的有點困難,不過,這樣還真讓人擔心二、三部拍成電影的時候會是甚麼光景(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蓓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