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牽得不情不願的小朋友 

 

幸好我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電影,但是這本書鋪陳本來就像電影,包括中間小女主角安娜和父母之間的矛盾攻防,還有其他枝節,像是律師的愛情故事,以及最後真相大白的情節,和悲傷卻不難想像的結局‧

 

安那身為父母精心培育出來的「基因寶寶」,出生就為姊姊凱特提供臍帶血,甚至骨隨,最後甚至被母親要求捐出一顆腎,救救危在旦夕的凱特,他再也忍無可忍,決定站起來為自己奮戰,於是,13歲的她選擇一狀告上法院,開始了「駭人聽聞」又引起社會關注的官司大戰,聽起來真是對可怕的冷血父母,而這是我看書之前看簡介的感覺,可是,作者的精采就在於描寫家庭的互動過程,所有的問題,都環繞在一個「愛」的隱喻上‧

 

而我之所以說結局不難想像,不是說它是一本芭樂的情感小說,而是書裡所揭示的問題,太過矛盾也太過難解,當你面對的是摯愛的家人,就像兩個女兒的媽媽說的,當知道自己的一個孩子已經在火場,只有另一個孩子知道那棟建築物內部怎麼走、能夠快速找到他姊姊的時候,究竟要不要派第二個孩子去救?問題不在於偏重哪一個,而在於她是一個母親,他所有的孩子都想救‧只是要想兩全其美太難,要想皆大歡喜不簡單,這樣直接的悲傷結局,反而揭示了作者想告訴讀者的:生命難以捉摸預料,誰能決定我們的明天該怎麼過?

 

老實說,其實我覺得作者是批判安娜父母的作法的,只是她的批判中,加了許多同理心,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我沒辦法厭惡兩姐妹的媽媽,或到最後才跳出來的爸爸,作者安排了一對中產階級與理性的父母,儘管面臨大女兒病重、小女兒堅決打官司的沉重壓力,她們仍然試著扮演稱職的父母角色,不忽略哪一個,卻也在這過程中反省過往的許多醫療決定,所以當我看到結局的時候,我餵牠們感到不捨與心痛,上天開了一個大玩笑,讓他們自此懷著歉疚,書裡把為人父母的為難刻畫得很細膩,儘管他們對小女兒的要求,就自由人權的觀點來說,顯得相當不人道,但是說老實話,就只是因為他們是父母,所以不得不,就這樣而已。

 

最讓人心疼的,當然是主角安娜,善良而敏感的女孩,一出生就背著強烈的使命,讓他儘管健康,卻和其他家庭中的孩子不太一樣。可是作者並沒有把她寫成自怨自艾,或是積極報復的角色,她才十三歲,非常愛她的家人,就算要他捐一顆腎他也沒有怨言,只是,這次她選擇挺身,一樣是為了他對姊姊的愛,就戲劇化來說,安娜是個很成功的小說角色,另一方面,書中的許多情節,卻也沒讓讀者忘記,她只是一個十三歲女孩,會耍脾氣、會傷心、會不知所措的面對哭泣的母親。

 

作者Jodi Picoult這本書,選擇許多挑戰社會的題材,包括基因篩選、器官捐贈、捍衛醫療權等等...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除了這與生命的存續息息相關外,更大的課題是有關愛與犧牲的取捨,這也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台灣也有不少孩子為了拯救生病的哥哥姊姊而出生,除了出自同一母親子宮,更因為骨髓或血液捐贈等,讓手足更像生命共同體,就像從同一受精卵分裂的雙胞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緊密的一輩子牽絆,我想,長大後大多數的弟妹,仍然是慶幸能挽救兄姊生命的。

 

只是要記得,生命自有意義存在,沒有誰能為另一個生命負責任。

 

衍伸閱讀:

1. 訂做救人寶寶?http://monthly.wealth.com.tw/index2.aspx?f=521&id=197&p=1(財訊雜誌)

2. 亞洲首例救人寶寶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30369(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蓓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